G同学
学员背景情况
????GPA:3.9+
????GRE:325+
????TOEFL:105+
????陆本
录取院校
卡内基梅隆大学
Master of Scienc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Mobility (MSIT-MOB)
杜克大学
Master of Engineering (MEng) i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01
深入思考未来方向
结合自身背景选择留学
追溯到当初年少无知,选校的时候只想去大城市吃喝玩乐,喝酒蹦迪,填了北外做第一志愿,本想学个工管/日语,最后莫名奇妙被调剂到计算机。
事实证明,在文科学校学CS,吃不到小哥哥多的专业红利也就算了,而且因为这个朋克的决定,大学四年追求目标的时候遇到不少阻力,没少被社会毒打。
现在想想当时就算高考好歹也考了快六百五十分,进个北邮/北理,边上学还可以边谈恋爱,它难道不香嘛?
但人生从来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于是我接受了这个魔幻的设定,开启了漫长的申请之路~
说起来其实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国内保研失败,作为名校情节严重的人,非要在国内读研的话我只接受清北,这两所又实在是很卡本科出身。
而像我们这种文科学校的CS专业一般是不在名单上面的,所以很多背景类似有保研资格的同学在申清北夏令营的时候连简历关都过不去。
其实就算成功在国内保研,也要花三年时间才能毕业;这三年来你学到的课程质量、码力和工程能力的提升,都没办法跟国外高workload课程毒打下来的同学相比。
另外,国内学硕做的东西又偏科研,需要发论文才能毕业,我对科研实在缺乏热情,只想早点找个工作快乐上岸。最后,去美国名校读CS,意味着你和你的同学踏进了美国社会,你的圈子和network,自然也和国内读研大不一样。
还有,根据本人的实习经验,互联网公司的加班文化真的劝退,薪资待遇也是,美国上岸的程序员年薪光base中位数就12w,还不算股票和签字费什么的。
虽然税高生活成本也高,但对比国内还是赚得多一些。最后,我摸了摸自己稀疏的头发,觉得还是在国外工作/进个外企比较香。
02
越早准备越好
不要顾此失彼
高三维是留学申请中的基础,这要求大家重视校内的每一次考试,不管是专业课还是选修课,只要是算到GPA里的成绩,就加把劲儿整得越高越好。
因为如果最后GPA难看,材料第一轮就被那些一年收好几千份申请的网红学校筛掉咯,一首凉凉。托福和GRE也是同理,这些标化考试越早准备越好!越早准备越好!
因为只有早点拿到想要的分数,后面才有更多时间通过科研/实习提升个人背景;然后成绩的话只要过线就好,一遍遍刷特别高没必要,其实committee更看重的是申请者的其它经历,千万注意不要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以上都搞定了之后,恭喜你,进入游戏第二关,这时你要做的是搞清楚自己究竟喜欢做科研还是做工程做开发。
很简单,去实验室实习你就知道做科研是什么样的,进公司实习你就能知道码农的工作是什么样的。既能体验人生,又能完善简历,运气好还能赚点工资,或者蹭篇论文发发,这样的机会是不是听起来让人很心动?
然而现实是,如果你想进实验室做科研,就需要自己去实验室主页扒老师邮箱,然后海投至少几十封套磁;想进公司实习的话,大家先扪心自问一下数据结构和算法有没有弄熟?
面试当场能不能手写个大根堆排序或者二叉树非递归遍历?做不到的话还是不要折腾了,毕竟每次大老远跑个面试挺累的。对啦,不管实验室还是公司都要面试,每次被技术官问得生活不能自理也挺难受哒。
然后不管是实验室还是去公司,简历关都是首先要过的,建议简历上啥也没有的同学,先跟着本校老师做点东西,充实一下,等感觉拿的出手了再去投实验室/公司。
03
从考虑Diy到选择再来人
申请没有那么简单
坦白说,我本来是打算自己DIY申请的,后来报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再来人了解了一下留学规划,才发现自己把申请这件事想得过于简单了。
再来人给我分配的学术导师是一个耶鲁CS出来的小哥哥,他在选校和文书构思方面给我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告诉我一些申请里的逻辑,我自己无脑申估计现在会被全聚德。
还有我的文笔导师,他给我改过的文书跟我自己写的初稿简直就是改头换面,整容前和整容后的区别。总而言之,我是亲自体验了再来人的服务,才真正认可这样的模式。
能够得到再来人的帮助,有了这样还不错的结果,我感觉非常幸运。今后我也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帮助,也希望大家都能取得满意的申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