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从基础理科到心理学
和身边一些从入学开始就目标明确地为出国留学做准备的同学不同,我在刚进入大学时并没有考虑好自己的专业选择——当时甚至会时不时地冒出“退学考音乐学院”的想法,而毕业出路的考虑和规划就更没有提上日程来。
在通过旁听课程、阅读科普书籍、和同学交流等方式了解几个不同专业之后,在大一结束的暑假,我决定从原先的基础理科专业转到心理学专业,于是整个大二都在忙于学习新课的同时补上第一年落下的专业课。
与此同时,我开始零零散散地考虑毕业后的打算:尽管一直希望能有一段出国学习的经历,但逐渐从学长学姐那里了解到心理学PhD申请的难度较高、不确定性很大,而读master又费用不菲,于是又觉得保研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就这样,我一方面规划着在转专业的情况下如何在大四开始之前把保研要求的课程修完,一方面开始着手准备标准化考试。幸运的是,通过一个暑假的自学,我在大三开学初的9月和10月就一次性地考出了可用的GRE和sub成绩。
“主业”和“副业”:从割裂到融合
虽然学业很忙,但校内外的音乐活动一直是我每周时间表中固定的一部分;在备考GRE的那个暑假,我依然保持着每天上午学习、下午练琴、晚上查漏补缺的生活节奏。
然而在大学前两年里,我的专业和爱好是彼此断裂的;直到大三上学期一些偶然的经历,才为我打开了二者结合的新世界的大门,也让我的大学生活逐渐拥有了新的方向感和动力感。
有一次,合唱团的指挥刚好说起了“绝对音感”,而认知心理学课程在讲完感知觉那部分之后布置了综述作业,我便就这一特殊的音高感知能力查阅了文献并写了综述,这是我和music cognition领域的第一次会面。从那以后,几乎每次综述作业,我都从这一领域选取主题查阅文献并写作。
这为我提供了领域内一些专门知识的基础,并拓展了我的视野。也正是在那个学期,在排练歌曲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关于词曲咬合的可能有待研究的问题,和一位在合唱团认识的朋友讨论并合作开展研究。这成为了我在本科阶段最有趣的一段国内科研经历,也让我第一次亲身体验到学科交叉融合的可能性。
从那以后,我开始更加心安理得地投身于每周约20小时的音乐活动,从中汲取学习和研究的灵感;而在阅读文献或书籍时,各方面的音乐经验也能为我提供较为丰富的示例和素材库。“主业”和“副业”,二者从原先的对立走向互相协助、甚至是互相融合。
申请的岔路口:我的音乐梦
在大三寒假和下学期,我找了更多音乐心理学的书籍和文献来阅读,对这一领域有了更为广泛的接触;投出的论文摘要有幸获得录用,于是在音乐心理学专委会成立之初,便有机会在研讨会和学术会议上和国内同一领域的老师们交流探讨,了解前沿的研究进展,也受到了来自前辈的鼓励。这些经历共同塑造了我在这一领域继续深造的想法。
大三结束后,我来到美国做暑研。实验室关注语言与音乐的认知,成员们来自包括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器乐演奏等在内的不同专业,每人都会至少一门乐器。
他们是出于对认知科学和音乐的共同兴趣来到了这里,对学术有着别样的热情。这里的研究,除了满足学术探索的好奇心之外,更能通过音乐为一些与言语有关的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在讨论交流中,我体会到自己作为外国学生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跨语言、跨文化视角,也正是生活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的经历,促使我去关注和思考这些差异,并尝试将其整合到学术讨论当中。
这个暑假也为我带来了崭新的音乐体验:白天在实验室工作,晚上回到住处便扎进网课和书籍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有时白天的一些琐碎经历或体验到了晚上就被写进了曲子。
在暑期即将结束时的lab party上,在两位实验室成员的架子鼓和电贝司的伴奏下,几种旋律乐器先是合奏,而后轮流即兴演奏,大家的演奏水平和即兴能力令我惊讶。一个实验室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个流行乐队,这样的场景是我不曾想象过的。
记得有一次和教授交流时,我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想要研究music cognition的话,那学music theory和cognitive psychology专业有什么不同呢?
教授并不认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因为最后归根结底研究的都是同一个话题。大约正是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下,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也有许多机会学习和体验音乐,也能接触到充足的音乐学术资源,也能达到相当不错的水平;专业名称不再成为学习与研究方向的枷锁,学科之间的交叉展现出丰富的可能性。
这些经历和体验更加坚定了我出国留学的选择,也让我逐渐不带遗憾地打消了考虑过一段时间的转申(曾经以为会更加贴近music cognition领域的)music theory专业的研究生的想法。
我和再来人
在申请季开始之前曾经了解过几家留学机构,但简单沟通之后,那时的我更倾向于DIY。
然而随后才发现收集院校项目和导师研究方向的信息工作量巨大,文书写作也一筹莫展,再加上大四上学期开学初的许多其他事情,申请材料的准备工作更是一拖再拖。
真正开始准备申请材料是在10月中下旬,当时总觉得来不及了,甚至开始考虑如果gap的话这一年有什么打算之类的事情。
不久后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有幸认识了再来人,犹如久旱逢甘霖,解了燃眉之急。还记得在选校阶段,在我列出初步的选校列表后,我的学术导师帮我补充了几个她所熟知的实验室,与我的研究兴趣十分匹配;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方向的交叉性,曾经出现多个素材不知如何选取和剪裁、不知如何安排详略的问题,我的学术导师也会一一为我讲解和修改。
我的文笔导师(Native speaker)的修改润色,则帮我消除了词不达意或是引起歧义的情况,也让整体的语言表达更加精美。每一个ddl的临近,客户经理(CD)都会反复提醒。
在短短一个月之内,我顺利地完成了从确定选校名单到联系推荐人再到提交所有材料的工作,在此向再来人的两位导师和客户经理表达由衷的感谢!
此外,再来人的留学辅导并不局限于申请季,在申请结束后也会提供关于offer选择、签证办理等方面的资料和指导。在忙于做毕业论文的大四学年里,再来人“一条龙”式的服务让我感到十分安心。
在申请季的岔路口,长辈依然不支持我选择音乐类专业、或是在未来从事相关职业,而我依然会羡慕那些音乐专业的同龄人们;但令我欣慰的是,新的可能性已经出现,它正引领着我以另一种方式回归最初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