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y US?Why Quant? -
我本科专业金融学。一直在大三之前,有两件事情一直在困扰着我。出国还是就业?未来是否要转Quant?相信这也是很多金融专业同学们纠结不定的点。
于是我在两方面都做了一些尝试。比如陆续做了几份券商投行部的实习,也参加了中金夏令营等各种增强背景的活动,也在大三上随大流申了IBD的暑期实习。期间我又学了几门和金融数学有关的课程和写代码的课,觉得很适合自己。但是最终决定留学并选择金融工程这条道路,直接原因来自于大三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美国交换之旅。
交换的时候,本来我只是为了转学分回本校,然后代替培养方案的专业课,于是选了好几门数学和统计的课。同时因为我之前正好上过光华李老师的金融数学课,想对这个领域多一些了解,于是又去旁听了一门针对PhD的随机微分方程。一个学期下来,发现自己非常喜欢这些数学课。于是,交换完之后我就决定:出国念金工!
现在再来回顾申请季,我身边申得最好的同学,通常都是很早就做出国的决定,这样才能在前期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弥补背景中的短板。所以尽量早决定,如果不能决定,也不要盲目,尽量多去尝试,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
- 金工的选校定位 -
大三上学期决定了出国,所以我尽早搞定了语言考试给其他的准备工作腾时间。时间线上来看,3月一次搞定托福,6月一次搞定GRE。虽然分数都不算抢眼,但是我根据以往申请到各种项目学长学姐的数据估计了一下,觉着这个语言分数应该也是够用了,于是决定不再给ETS“交钱”。
至于选校定位,则多费了一番心思。到了大四上学期开学,我的GPA还不到3.7,在系里排名中游往下。同时我没有任何双学位,数双没有,计算机双也没有,单看我的硬件背景和一起申请的同学比起来绝对属于是被吊打的水平。
所以,选校时,我首先划掉了普林斯顿MFin这个对数学背景要求巨高的项目,以及伯克利这个开学时间太奇怪的项目,以及哥大金融经济学这个偏学术的项目。然后按照Quant Net的金工项目排行榜单从上到下一直申到乔治亚理工、波士顿大学、华盛顿大学、纽约大学Tandon。NYU由于只能申一个项目,我觉得我这个数学背景辣鸡,人家王牌金数项目肯定看不上我,于是我就申了它的数据科学项目,赌了一把自己的统计背景。
- 如何搞定选课和推荐信 -
我觉得所有申请材料里面,相关课程的成绩和推荐信的重要性无可置疑。所有金融工程项目会明确要求很多的先修课,那么如果你能在所有要求的先修课取得很好的成绩,甚至在更难的相关研究生课考到一个好分,绝对能给招生官眼前一亮的感觉。
具体和金融工程相关的课程我觉得有四个方面:
一是数学,必修的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强烈建议修常微分方程、随机微积分、随机过程,同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下面的课程里面能多选就多选:偏微分方程,数值分析,数值优化,复变函数,实变函数。
二是统计,这块儿听读金工的学长学姐说广泛出现在面试中,所以建议在下列课程中修得越多越好,数理统计(必修)、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机器学习(强烈建议)、深度学习、贝叶斯统计。
三是编程,根据学长学姐的反馈,算法和数据结构的知识和数据库的相关知识经常被问到,同时建议学一学C++, 精通Python/MATLAB中的一个,掌握R。
四是金融,像投资学、衍生品、金融工程,金融市场的基本东西还是需要会的。
推荐信的话,如果没有绝对把握能找到大牛老师给强推,或者没有绝对把握知道推你的老师推荐信大概写的什么内容,建议分散风险,多找几个老师组合起来推荐不同的学校。同时有去国外交换的学弟学妹一定要把握好机会上研究生课,找各种相关课程的老师要推荐信。
- 申请文书 -
关于文书,我其实没有什么发言权,我自己写作水平其实很差,一共考过两次托福写作分数分别是22分和24分,考过的同学都懂这水平有多次。
所以我的核心思路就是参考申请结果出众的学长学姐的文书,总结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把这些共同点和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我记得我10月第一版文书刚出炉的时候被女朋友吐槽是小学生作文,于是我就厚着脸求写作水平高我N个等级的女朋友修改,请各种学长学姐提建议,在网上找各种native speaker修改,最后再给女朋友修改把关。后来很幸运遇到再来人,再来人团队给予了我大力的帮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申请季上过的新课,做过的新实习应该随着时间进程更新到文书里去。
- 关于金工面试 -
很多学校都有一个类似托福口语的视频面试环节,比如康奈尔,哥大,芝加哥等。我准备的流程就是尽可能在各种论坛(一亩三分地,Chase Dream)收集往年和今年的题目然后不断练习,也收到了再来人的面经和面试指南。
花时间准备最久的面试是MIT和巴鲁克的面试。MIT是现场真人面试,没有任何tech问题,全是职业规划和各种行为面试题,于是我把各种论坛前5年和MIT相关的问题都整理出来挨个准备了一遍,并根据以前学长指点,额外准备了最近和金融市场,全球经济等有关的一些问题,印象中光MIT的面试回答就写了四十多页。巴鲁克就是问各种数学/编程的题,面试一共两轮,第一轮随机分配一个教授,第二轮项目主任亲自面,准备方式就是刷各种面经和巴鲁克的题库,我由于学艺不精,面到第二轮就挂了……
- 申请季的心理建设 -
申请季战线很长,越到后面会越来越焦虑,尤其是周围同学拿了一堆offer而我自己各种被彩票校无面拒(Stanford),被彩票校面了一轮再拒(Baruch),被保底校放waiting list(BU),直到竟然被保底校拒(UW, NYU Tandon)。一路的“打击”,心情真的是非常复杂。
还记得我最早收到的就是BU的waiting list,这让我极度恐慌,心想我这背景如果连BU都不要我了,那真的是失学已经板上钉钉了。后来有一次去滑雪,一上车收到NYU Tandon的拒信,滑完雪一打开手机收到Stanford的拒信,本来是去放松的一个周末心情一直低落得不行。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是一定要沉住气,虽然前面吃了一堆拒信,但是有可能后面一串offer就来了。把自己该做的一切做到最好(文书、简历),能做到就是多申几个项目防止真的失学,和沉住气耐心等待。
- 关于再来人 -
最后,很感谢再来人提供的各种贴心辅导和帮助。每次面试指南我都会收到他们的面经和面试指南,而且从选学校,项目定位,文书写作,怎么要推荐信甚至到收到学校后怎么办签证,他们都准备了详细的说明和文档。在申请季再来人为我匹配的两位学术导师,他们一个是普林斯顿的金融硕,一个是MIT的金融硕。
他们帮我构思文书,帮我模拟面试,帮我分析怎么选学校,等等,让我收获了很多东西。更不用说还有文书导师帮我这个写作渣仔细修改润色简历和文书,说雪中送炭一点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