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的结果
2019年四月的一个晚上,我正在寝室里跟室友玩着桌游。偶然点开手机,发现通知栏里有一则新邮件的消息。点开消息,我的内心顿时紧张起来:是一封来自哥大的邮件。邮件里说:我的申请审理已经结束,快到申请系统上查看一下最终结果。“会不会是拒了呀……还让我到系统上面领拒信”,我忐忑着打开电脑屏幕,启动浏览器。登进哥大的申请系统,发现菜单栏多出一项“offer”,点开之后,我长舒了一口气。录了,终于可以安心了。
申请季漫长的等待
整个申请季,我总共申请了9个美国的硕士项目,包括MIS和DS两类。我在12月初提交了第一份申请,而后在一月份顶着毕设开题的压力密集完成了6份申请,并在二月份上旬交掉了最后两份申请。现在回顾这段日子,我发现自己的每个项目都是踩着DDL倒数一两天压线提交的。看似稳如老狗,实则慌得不行。后来我苦等甚久,或许也有压线提交的原因。2月初,UIUC的MSIM如约发来了录取结果。虽然是保底项目,但在此之后我的心里至少有了一枚定心丸。然而,之后的两个月,我的心却越沉越低。当我吃到了另一个保底项目的拒信时,我想,可能是所谓的overqualifed吧;但那之后才过了两天,我就吃了一个主申项目的拒信,“大概是因为名额本来就少吧”。
整个三月,我一直都在吃拒信,吃得怀疑人生。特别是有个很热门的MISM项目,我的专业班里有五六位同学都申请了这个项目,本以为已是囊中之物,结果最后只有我没收到录取。三月到了尾声,小伙伴们都已经定下了各自的去向,而我手里仍然只有一个录取。“到底我是在哪个环节做错了”,这样的念头在我心里反复浮现。4月中旬,快到接受UIUC录取的截止日期了,此时我已经心如止水,开始了解学校附近的租房信息了。然而,毕竟心有不甘,我给此时一直在等待的冲刺项目,哥大MSDS发去了邮件询问审理进度,非常委婉地催一下申请结果。哥大的回信里是“很快很快,别着急”这样的模板回复,但它至少没有浇灭我最后的希望。或许,我的邮件可能确实发挥了作用。
一周之内,哥大就给我发来了这封通知查看录取结果的邮件。至此,我已心满意足,申请季尘埃落定。
我与再来人
申请的过程中,我的客户经理老师一直很关心我的情况。有次提交申请前,由于我的拖沓,后期与学术导师修改文书的时间有些紧张,那时客户经理替我跟学术导师说明了情况,最终赶着申请的DDL之前成功完稿。再来人本身的申请服务体系,也很靠谱合理:文书的精细修改、申请系统中的资料库、留学知识的微信讲座,可谓是多方位了。
我的学术导师和文笔导师,同样让我感到十分幸运,能遇到这么负责的文书指导。第一次收到学术导师的文书修改反馈时,看到整段整段的修订和批注,我暗暗叫苦,又感到高兴:叫苦是因为我需要根据这次反馈再做修改,高兴是因为导师的修订如此细致认真。经过文笔导师与学术导师的认真修改,我最终的成稿相较于原先的初稿可谓焕然一新,其中许多文笔写法更是让我体会到了自己与native speaker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