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国内保研
2018年一月,当我最终下定决心申请留学时,三年学硕生涯已经进行了一半。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是导师早已规划好的学术新人养成路线——继续坚持三年半,我就能结束硕博连读项目,然后,和之前的同门师兄师姐一样,凭借几篇期刊发表,进入经管类院校任教。
这样的路线很稳健,然而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我仍将面对自保研以后长久的内心压抑:一方面,虽然同门师兄师姐的例子告诉我,在学术道路上,努力就会有回报,但对于学术研究本身,我却始终缺乏努力的激情;另一方面,我也一直在懊悔,在所有人都奋力拼搏的大三大四,我却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在根本不了解其他路径的情况下选择最稳健的本校保研,错失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某些瞬间,我甚至会感到可怕:眼前的未来,并不是我想要的,然而回想过去,那一个个关乎未来的选择,又确确实实是自己做出的。
确定留学:按下重启按钮
长期的迷茫没有压垮我,我明白,未来的选择权仍旧掌握在自己手中。在DC、漫威的连载漫画中,如果各种人物、事件的关系错综复杂,以至于再也无法梳理清楚,编剧会选择推出大事件,重启整个漫画宇宙。可能是受到了美漫的影响,我选择按下重启按钮。我不可能完全忘记过去两三年的沉没成本,我希望能找到一条路,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带给我更多的附加值,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弯道超车。通过逛各大留学论坛,我认识了STEM项目,而在众多STEM项目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金融工程。和父母商量以后,我敲定了要申请MFE。
一开始,我打算纯DIY。事后证明,对于申请,我考虑得过于简单。在留学论坛上,我渐渐了解了目标项目录取学生的背景。概括而言,他们的背景是高度量化的,即便是经管专业,也恨不得辅修数学。而我,本硕都是商科,只上了经管级别的必修数学课,课程表里没有一门编程,没有交换经历,没有匹配的实习经历。
为数不多称得上相关的经历,是利用Python做的两份助研工作,以及硕士阶段高级宏观、微观、计量、资产定价等看起来很硬的课程。病急乱投医,我迫切寻找相关的实习,可能是之前脱离实践太久,第一份实习就踩了大坑,最后因为性格老实坚持了三个半月。
牵手再来人
这样的我,在2018年3月咨询各中介的时候,毫不意外地得到了冷淡的回应。再来人不但接收了我,还提供了一些与我背景相似的成功案例。在与Suna姐姐的交流中,我得知,再来人对我的定位是“有望冲刺哥大金工”,但也必须达成一些条件,包括实习经历和先修课程的补充,这让我看到了一些希望。之后客户经理老师得知我的焦虑,也主动关心我的心理状态,鼓励我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完善申请背景。牵手再来人缓解了我内心的慌乱,申请准备工作也渐渐走上了正轨。我的学术导师在某知名投行做量化交易,同时他也曾就读TOP MFE项目,所以,无论是对美国业界的现状,还是对金工项目的认知,他总能提供我不曾掌握的信息。
这在我的项目筛选和文书撰写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哥大金数项目设在数学系之下,而我数学背景少得可怜,因此我在看项目时自动忽略了它。学术导师告诉我,这个项目比较看重GRE,且接受GPA较高的经管类学生,所以我申中的概率较高(最后也确实收获录取)。11月,在全面的自我评估后,我对于申请哥大金工仍旧缺乏信心,想改申工学院下面更稳健的项目,也是学术导师拦住了我。在紧张的申请季,学术导师总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偶尔,他没有在第一时间回复我的邮件。考虑到时差等因素,我觉得无可厚非,他却总会发道歉信给我,非常暖心。
圆梦哥大:从悲观到惊喜
从一月下旬开始,各项目陆陆续续发布录取结果。身边小伙伴相继收到录取通知,而我却颗粒无收。这让我坐立不安,最悲观的时候,甚至研究起了QuantNet排名二十开外的项目。在三月初,我接到一个保底项目的面试通知。当时,我认为这是唯一机会,于是向实习单位请假一周,倾我所有去准备。在3月12日深夜,当我还在修改最后一个套餐内项目的文书时,突然收到了哥大金工的录取通知。在Tier 2项目接连受挫、我也渐渐接受现实的时候,第一份录取竟然来自梦寐以求的Dream Program,这让我难以置信,以至于要向屏幕那头的客户经理老师求鉴定。
写这篇回顾时,距离我拿到录取正好过去了两个月,当时的兴奋已归于平淡。既然按下了职业生涯的重启键,跟未来所要面对的挑战相比,申请季经历的困难不算什么,但这份经历,无疑为我打下了心理基础。感谢再来人帮我筑梦未来,也感谢那个不屈服于现实的自己。努力吧,追赶平行宇宙中,那个更好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