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间背景提升
英语标准化成绩
9月初到了波士顿之后,我就开始了短期托福GRE冲刺的三个月。由于我的时间实在是不充裕,只能托福GRE同时准备。从9月初到11月30号考出托福,一共三个月,我每两周考一次托福或GRE。最后终于在12月9号,网申截止日期前不到一周刷出了托福107的分数。最终我的托福GRE成绩定格在107和326,虽然对于我申请的学校来说,这个分数只是将将过线,但是对于申请PhD来说也是足够用了。
当然我那都将将过线的三围,还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Master申请。
科研经历
9月份到波士顿之前,我虽然有一些科研经历,但是没有一篇发表或者在投的文章。到了波士顿之后,我就开始了白天科研,晚上复习英语准备申请的生活。可能是因为前期工作做得比较充分,也可能是因为运气足够好,我在10月中旬投出了第一篇文章,10月底把之前的另一个工作整理好,投出了第二篇文章。这两篇在投文章也是我申请时的全部科研成果。
项目筛选和套磁
在再来人导师的帮助下,我9月份筛选了一个多达70个项目的列表,我将这些项目的三围要求和往年录取数据都列了出来,当时我的软实力、硬实力只能有希望申请上这些项目中的最差的10个不到。之后自己的背景也有提升,再经过和再来人学术导师反复沟通,根据再来人教研部给出的项目评级,确定了22个要申请的项目。在再来人学术导师和我的室友的一遍遍催促下,我在11月14日发出了第一封套磁信。
在这之前,我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将我筛选出的30个PhD项目的所有老师过了一遍,找出了和我的科研项目和兴趣最符合的老师,作为我套磁的对象。套磁对我的申请有很大的作用,我发出了35封套磁信,有12封回复,其中有9封积极回复,最后有5个我套过的老师给我发了PhD offer。套磁不仅可以帮助确定申请学校,掌握老师的招生情况,帮助定档,确定学校招生是否为committee制,最重要的是还可以让申请材料有机会被教授看到。要知道现在CS的申请人数庞大,很多申请材料都不会被committee和老师看到,这样也就相当于白交申请费了。
下面是我的一点点套磁经验:
确定老师时找与自己科研经历足够匹配的老师,最好自己有足够吸引老师的科研项目,不要盲目筛选老师。
由于时间紧急,我没有时间认真阅读老师的文章,发套磁信前只看了老师的研究方向,近期科研项目简介以及最近发表的文章的题目。
套磁信要尽量展示科研项目的闪光点和创新点,每个项目控制在50词以内,写2-3段科研经历,要根据老师的研究方向选择介绍哪些科研。
整理保存,减少后续工作,但注意发之前反复核对老师姓名学校等。
套中的老师尽量早申请,避免申请前遇到问题紧急联系不上老师。
文书写作
文书可以说是申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少有的我们在申请前短时间内还可以做出改变的一部分。如何在短短的CV、PS中全面展现自己的能力是至关重要而又非常困难的。如果和我一样需要自己写推荐信的草稿,那么如何在不同的推荐信中展现自己不同的能力又是一大难题。我的所有申请文书的写作都要感谢再来人学术导师和文笔导师的帮助。
我在10月21号第一次和学术导师讨论我的CV,PS的架构,到12月4号完成第一个学校的CV、PS的终稿,其间一个多月的时间,我经过与学术导师多次沟通,认真的修改,将CV、PS从学术导师一开始评价的毫无亮点,改到最后能很好的体现我的科研亮点。并且我的CV、PS终稿和推荐信的草稿也经过了文笔导师的逐句修改,保证了我的文书在语言方面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申请体会
申请季的五个月,在异国他乡,有很多很多次觉得要过不下去了。英语考不出来,科研屡次失败,CV、PS、推荐信一遍一遍修改,一遍一遍的选校,看近百个老师的主页确定导师,一封一封套磁信没有回复,最后从70个备选项目筛选到22个,填写一个又一个网申。但是现在想起来,最珍贵的还是和朋友们一起奋斗的美好的时光。起去莫尔登图书馆查校,一起去实验室科研,一起对着CV、PS发愁,一起选项目避免内部竞争,围着桌子一起填了两天网申,申请后一起一遍遍刷三分地、gradcafe。
在美国的7个月的申请季让我收获了太多太多,申请到了非常满意的学校,增长了不少失败的科研经验,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体会了成长的艰辛。
最后还是要感谢再来人的导师们,所有申请季帮助过我的师长们,学长学姐们,朋友们,一起在莫尔登山街213和MGH sub-basement一起奋斗过的战友们,一直相信我的家人们,还要感谢一直没有放弃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