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出国?
大学开始的时候,我理所当然的把读研作为本科毕业的出路,几乎没有考虑过出国这一选项。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对许多国际上非常著名的高校都十分陌生,对申请流程更是一窍不通。然而,我特别愿意尝试去做新的事情。在本科前期,除了认真学习以外,我参加了航模比赛、学校的开放性实验、数学、力学竞赛,也喜欢旁听不同系所开设的讲座。
在这期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材料学院主办的一次讲座,来自国际顶尖学府的几位教授聚在一起畅谈人生,如此近距离接触国际顶尖学者,让我震撼,也让我开始思索出国的意义。毕业后去往国际知名学府的师兄师姐讲述的故事也不断冲击着我的内心,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紧接着,我报名了托福考试,与大二上的期末考试撞车导致延期不说,即便经过“认真准备”后,最终我也只考了84分,这让我认识到自己惨不忍睹的英语水平。
大三上我最终下定决心要出国读全奖博士。与其他同学相比,我准备得已经很晚了。
怎样才能申到较好的全奖博士项目?这一部分,我主要想讨论一下在我看来申请中最关键的几个要素。
我认为,推荐信>科研成果和经历>GPA、排名>T&G。
推荐信和科研
一封好的推荐信,在申请中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最理想的情况是,一方面,推荐人要在申请者的领域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和目标学校的老师有足够的connection,另一方面,推荐人还要充分了解申请者并作出强有力的推荐(而非泛泛而谈)。对于出国申请全奖博士项目而言,科研成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本科生,在申请过程中还面临研究生的竞争(他们往往有几篇paper),若申请前能有一两篇已经发表的一作文章在手,很有可能会脱颖而出,获得招生老师的青睐。
另外,科研背景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契合度也很关键,有些方向很难短时间内出成果,那这种情况下,显示出对导师所研究课题深入的理解同样能获得老师的认可。
GPA和英语标化成绩
GPA和排名可以说是大学期间学业方面最基本的证明,应尽量保持在top5-10%的水平。语言成绩只要能够证明申请人能灵活运用英语表达和交流即可,未必要刷非常高的分数,托福105+(口语24+)&GRE325+3.5以上就完全够用了,不需要把过多的精力消耗在备考上。
申请的To do-list
从准备申请的逻辑上来讲,首先应在大学期间认真学习,保持较好的排名,争取进入系内前5%。其次广泛探索自己的学术兴趣,尽早在校内找一个靠谱的科研导师,锻炼自己的学术素养,争取独立去做一些项目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在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研周期之后,可以以此为基础寻找另一个热点方向的校内老师,通过校内的1-2段科研经历,将申请背景打造的比较general一点,申请过程中也能认识到自己更感兴趣的方向是什么,在这期间积累的学术素养和科研成果是十分宝贵的。
此外,在大二大三暑假,到预期的申请领域去寻找暑研的机会已经成了当下申请者的必修课,尽量去找比较厉害的老师,用2-3个月的时间充分投入到组内的工作中,一方面可以提前感受国外的研究生生活;
另一方面,如果申请者所做的工作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老师愿意提供推荐信,一封牛推将成为梦校的敲门砖。
最后,在不太忙碌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到语言考试的准备中,大概花2-3个月的时间争取跨过申请的门槛,战线不能拉得太长。
难熬的申请季
从去年十一月开始,准备申请文书、语言成绩寄送、套磁、面试、等待结果给我这半年的生活奠定了紧张的基调。申请季确实难熬,但经历过后也非常有成就感。在这部分,我最感谢的是再来人团队给我的帮助。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再来人给我安排的学术导师,她本身在本科期间有非常出色的背景,最终成功横扫各大名校,在我眼中堪称神一样的存在。她不仅给我的文书撰写提供了很多启发,还对不同学校的申请难度给了我非常详尽的介绍,让我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再来人的文笔导师是Native Speaker,帮助我润色了文书的语言,客户经理则从整个申请季中提供了不少帮助。
时间过得很快,大学四年马上就要结束了。我即将前往大洋彼岸开始新的探索,希望各位学弟学妹听了我的分享能够或多或少有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