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什么?
高中就有想本科毕业继续深造,大二下去了德国交流,很喜欢国外不受限的环境,也很欣赏在那个环境下独立、开放、快速成长的自己,回国后就定下研究生阶段要在国外念书的计划。
选择艺术管理,可以说是偶然也是必然的。刚入大学时,一切事物突然向自己敞开,我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迷茫:我不知道什么对我是重要的,也不知道当重要事物出现时我该怎么面对。
一次误打误撞进了剧社,我发现了自己对戏剧的热忱,更幸运的是,通过戏剧,我既能作社会的旁观者,又能当生活的剧中人。大一大二看似无头蝇般的乱撞(看戏演戏做戏)实际为我与表演艺术的深刻联结埋下了伏笔,因此大三上回望及沉淀时,我确定了艺术类的深造方向。大三开始实习之后,我意识到,经过两年的实践,自己能够主动赋能别人并用所学对世界尽到一点微小的改变。此时,经济学专业也给了我方法论上的启发,两者结合,选择艺术管理也就自然而然了。
考虑到艺术管理还是偏管理类的学科,欧洲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学艺术史或学成实践之地,我最终决定去艺管教育体系更成熟的美国。对于是否出国及目的地,我的建议是,要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什么环境下可以自我赋能:最重要的是能够保持快乐心态从而充满能量。而专业的选择还得“从心所欲不逾矩”,结合自己喜欢的和现实需求。这里需要区分:真正的喜欢和蜻蜓点水的喜欢。我的理解是,真正的喜欢能够让人在体会到其中种种不喜欢的部分后,初心一如既往。因此,检验方法就是,“去做”。
我有什么?
我的GPA算是很低,WES认证后3.49/4,主要是数学课和偏数理的专业课拖的后腿。对GPA我的看法是,能保持高尽量保持(毕竟有奖学金),不能保持的话可以战略性放弃:特别难拿高分和不喜欢的课程。就艺术管理来说,不太看重绩点,实习和工作经验更重要。
备考GT经验
T106(R29 L29 S22 W26),G321(V157 Q164 AW3.0),也都平平甚至偏低。GT备考方面我应该不算有经验。T考了三次,每次都撞上重要事件的DDL,因此基本都是裸考。G直接用了首考成绩,从接触GRE到上考场统共用了五天。GT能过线一方面是运气,一方面得益于我平时积累和快速抓重点学习的能力。R和L都需要平时多看多听并整理外国人的逻辑,留个两三天集中刷题并反思易错点;S主要是多背语料、灵活套模板、大胆说;W我的问题主要在打字速度慢,动笔前最好脑中列大纲,把模板练到行云流水打出来的程度就差不多了。V我一般是用词根猜词以及GRE同义词,快速过一遍后就是不断刷题(运气一向不好的我也中过两道原题)。
GT的作用是,展现申请人在专业要求的素质上是过关的。比如,艺术管理比较看重阅读与写作能力,因此R、W、V、AW尽量刷高。我的AW比较低,但是T的写作以及交流期间英语写作课程满分可以稍微弥补一下这项劣势。
关于推荐信
RL我一共找了四个人。艺术中心上司,教育公益机构创始人,独立导演,副校长。四位和我都比较熟,艺术中心上司偏重我对艺术的理解和实践;教育公益创始人的RL体现我的领导力和共情;独立导演在RL中展现了我对表演艺术的热情和专业性;副校长的那封则着重于我的学术能力。根据项目特点搭配使用。
我的实习/交流经历
一段德国哥廷根大学的交流,交流项目是企业经济学,但除了本专业必修的一门课之外,其他四门都是人文类课程(哲学/宗教/音乐/写作)。交流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和Natalia的剧团一起排练、表演的时光。我们实践了Physical Drama并尝试了集体创作,最后在黑匣子里完成了汇报演出。剧团成员来自德国俄罗斯、希腊等,形体训练时大家一起聊戏、互学语言、给予彼此帮助…可以说,这段经历更多的让我体会到,除了戏本身之外,做戏的人的魅力。也更坚定了我申请该方向的决心。
申请时手上的实践经历主要有:艺术中心实习,公立博物馆实习,一段戏剧相关支教,戏剧节志愿者和若干校园戏剧经历。除了博物馆是内推,其他都是投简历面试。
在艺术中心做Branding,涉及若干Visual & Performing项目的战略、宣传和执行,忙得脚不沾地,收获也是满满:见识了泛艺术领域的运作,积累了一些圈内人脉,对民企运营艺术中心有了自己的困惑和理解。
博物馆实习则让我感受到公立艺术机构探索公共教育的尝试和不为人知的困境。而大三暑期支教中我将所学整理成话剧研讨课并面向湘西高中生开设,更让我意识到,不知不觉中自己已在表演艺术领域有了积淀,虽然微不足道但能够share with others and make impact。
申请季我经历了什么?
申请季说白了,就是一个互相认识的过程。一是去认识学校和项目,二是学校来认识我。
认识学校和项目:
我的选校做得很快,筛选出开设艺术管理的学校并选出声誉好的那几所(感谢我的学术导师鼓励我申请了NYU PAA)。然后就是上官网、问学长学姐就读感受等等。
该做的research跑不了,了解课程设置、校友资源等信息的时候也是测试自己与项目匹配度的过程。
学校来认识我:
除了三维之外,就是申请文书了。文书的主体是我和学术导师通过一次聊天就聊出来的。
视频前我先把大学三年回顾了一遍,理出和艺术相关的(哪怕特别小的)经历,提炼出其中感动我的点,并自己设定了几条可供串联故事的逻辑线,然后一次性抛给了学术导师,她迅速抓住了重点且帮助我梳理出全篇逻辑,申请故事因此更加立体丰满。
确定故事主线后我开始撰写PS,我一直认为,文书首先要说服我自己才能使他人信服,因此我自己修改了十几版,直到改无再改,再传给学术导师和文笔导师润色。
最后出来的几篇PS我还挺满意的,既留下了我想表达的东西,也加入了文学性语言的元素。
申请季其实是心态的考验。尤其对我这种12月刚开始申请,身边人已经差不多都结束申请季,甚至开始收offer的情况尤甚。
几个月间也不是没想过gap:在以为GT很容易刷高结果次次不满意的时候;在排练、考试、网申DDL疯狂重叠的时候;在别人纷纷降下offer雨自己却一无所有(除了拒信)的时候…可以说,经历了这一段对我而言极其特殊的时期,面对很多事情我都开始变得有条有理、无所畏惧了。尤其是接受了一个事实:“不是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回报”——这个事实我在此前是拒绝接受的。
我得到了什么,为什么愿意分享
首先,我了解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生性自由散漫,但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挺执念的。我的优点是,快速学习和短时记忆能力,擅长整理逻辑。但我的缺点更明显,重度拖延,懒癌,极不自律。因此,我更清楚在面对困境时,在开心时,我会做出什么反应,并将这些反应纳入我对自己的预计之中,从而更新我与世界的联系。
其次,我感觉到世间一切都是有联系的。这体现在对过往经历梳理中发现那条connecting the dots的线,也表现于形形色色戏剧人的离别又重逢,这些流动的人事,会是生命中一次次偶然的叠加,并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在这一刻我遇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选择,会在未来某一刻将它的意义展开。虽然努力并非应得,但“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世界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是真的。我分享的初衷是,减弱转专业(特别是其他专业转艺术管理)的信息不对称。自己在一亩三分地、寄托上看帖子的时候,发现艺术管理的分享很少,戏剧管理更是几乎没有。因为一路上贵人多相助,秉承“Giving back”的理念,我认为应该让更多在申请艺管路上独行的学弟学妹通过我和我的朋友(如果幸运)链接到更多领域内的实践者。
封闭只能带来更多的无知、偏见和落后,开放分享、互换资源才能实现“同行者众,皆为灯炬”。
再来人给我什么帮助
我选中介的原因是:能为我整理申请schedule并在每个时间节点提醒我,拒绝懒和拖延;处理网申等流程化的事务。给家人一个放心。再来人是非常专业高效的团队,除了满足以上条件之外,他为我提供的服务远远高出我的预期。在文书方面,为我匹配了学术导师和文笔导师,他们为我的PS、CV润色,算是一路保驾护航。客户经理和申请支持专家也非常耐心、回复都很迅速,让我的疑问得到了及时解答,也在我难受时得到安慰。咨询老师Suna则特别温柔,她不是单纯向你宣传该机构的优势,而是摆出优缺点供我衡量让我自己做决定,并不时鼓励我申请Dream School。
我很幸运申请季有再来人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