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自己
首先自我定位是非常关键的一步。Pick博士还是硕士呢?
看清脚下也要展望未来:你究竟是真的想在某个领域钻研,还是因为没太想好要干什么而选择探索一番——我觉得如果是后者,硕士项目会更适合,因为文科博士要求的commitment太多了,一旦进入在job market选择的空间就非常小;如果确定自己想在一个领域好好深入,而 Master阶段的研究早已不能满足于你对这个领域的好奇心,有这种心态,读博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之前也做过一点其他的事情,发现在实习过程中自己觉得最享受的就是独立做研究,不需要被限定,而行政规划的事情让我比较头疼。
我是一个排除型的人,很庆幸自己在本科阶段多尝试了不同的事物,因为知道自己不适合做什么、不想做什么也非常重要,排除其他项实际上就接近了自己的目标。
打开思路,多读多悟
国内申请文科博士的难度是比较大的。相较于国外的硕士,国内的硕士从培养模式上就很不一样,国内推荐信的认可度也不比国外。所以申请博士前要留有再读一个国外Master的备选项。最好能早一些定下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好研究方向后就要梳理出一条研究思路——这就需要你对所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重要的理论著作有一定了解。文书中不能表露出自己的“无知”,要多啃一些有影响力的paper和monograph,一时半会儿消化不下来就整理记录下来,过上几天、几周反复看,慢慢就有体会了。申请的过程中,时常要同时进行几项文书的写作,整段的时间通常可遇而不可求,这就要充分利用好零碎时间,提高效率。
清早,午后,夜间,每类时间好比不同种类的饮料。牛奶空腹饮则伤胃,咖啡晚间喝则失眠,只有饮品与场合搭配得好,才于身心有益。我在清早和夜间比较安静的时间会重点做SOP(Statement of Purpose),WS的写作和修改工作,而中午下午因为上课的缘故会主要处理一些CV、申请项目调整等小细节的修改。有余力,还要多参加会议、读书会,多和老师、研究生们交流;也要学会迈出本专业的舒适区,“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其他学科领域的一些方向能够给你的研究带来不一样的新思路。
在我的研究范围内,我觉得社会学的一些理论对我文书的理论框架有特别大的启发。
别让语言成绩拖后腿
语言成绩上,越早准备越好,尽量在申请季前拿到语言成绩,申请的时候还要去应付GT是非常折磨人的。我的G和T一考很不理想,又接着捐钱给ETS“做慈善”,不得不承认“重考”这个过程非常心焦。
其中T由于成绩过期而重考,竟发现硕士阶段T的成绩不如本科时候的成绩高,18年上半旬的时间里真的有点自我怀疑,但还是那句话——“有梦就别怕痛”。不要逃避,也不要恐惧,申请时要做个合格的勇士。
录取是一道双向选择题
录取或是拒信,并非完全意味着对你能力的评判,因为博士更多考虑到的是你和目标项目的匹配程度,而且会有funding、其他申请者、运气等种种的不可控因素。在康奈尔交换的一学期中,我觉得东北地区的学校比较适合自己,无论是从文化和地理位置的意义上,特别喜欢藤校悠久的历史氛围,让我觉得日子可以沉淀下来,好好思考。 最后说说我的申请结果吧,除了普林斯顿外,还有纽大和华盛顿大学的PhD offer,以及一个来自哈佛的全奖硕士offer。一直很向往哈耶普沉甸甸的学院风,既然三巨头之一向我伸来了那株常春藤,我便从容抓住。
把博士申请当成一个matchmaking market,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我和再来人的故事
我在2017年本科的时候就加入了再来人,算来已有两年时间。我的文笔导师有着丰富的文书修改经验,语言润色上非常专业。很幸运能够结识再来人学术导师。他亦师亦友,从申请选校一直到文书的把关,尽职尽责。每次给他发邮件询问,都能及时的收到回复;我在Skype上汇报进度时,他都带着超级阳光的微笑提出好的点子;当我申请季来普林斯顿做校园参观时,他从费城开车赶来为我的申请出谋划策,真的非常感激他的付出。
客户经理的温柔与耐心也让我很感动。真正到申请的时候才知道很多“行政”方面的细节非常琐碎,也非常浪费心力,客户经理能够随时跟进我的进展,并帮助我熟悉整个申请的流程,非常感激能有客户经理细心的指导与帮助。
申请中的迷惘与挣扎,都是一份刻骨铭心的回忆。愿学弟学妹在来年初春收获属于自己的常春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