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意向与专业选择
进入大学之前我就是对计算机相关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的业余选手,包括从最基本的软件开发到高深的逆向工程甚至一些网络攻防的技术。
直到大学我才开始接触到了正统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开始有意识有体系的学习,并开始意识到计算机科学世界的丰富和有趣。
这便是我留学梦想的开始,我意识到有太多的优势资源,或是优秀的人是在美国,这让我想去美国,去世界上科技气息最浓厚的硅谷与他们一起学习工作;
另一方面,我大学的浓厚留学氛围和无可比拟的留学土壤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我本来经常动摇的信念,还记得语言中心的一个幽默的老师曾经跟我们说,“无论你以后想不想留在美国,一定要去看看”。
可以说,南科大是我一直到高考之前都没怎么仔细了解的学校,仅仅是高中的校长推荐,便被我列入了浙大的备胎之列,按当时我的正常水平发挥,我本可以考入浙大甚至有机会自主招生的模式进入上海交大,但是高考的失利,是我不得不面对这所学校并希望尽我所能在这所新兴的大学打一场咸鱼翻身仗,在这里好好利用充足的学术资源,让我留学的选项可能性最大化。
最后的结果告诉我,大学与我均没有被辜负。
关于GPA
如果说大一时我将所有精力都倾注在课程上, 那么大二的我则有了更多的顾虑。本研让所有人都蠢蠢欲动, 没有人想在科研的起点上落后; 另外,各项英语考试的压力也让人不得不重视起来。
我在这两点上起步都比较早, 但也走了不少的弯路。先是选择了一个后来发现并不是很感兴趣的科研方向,跟着师兄做了半年的实验一无所获,后来又试听了许多的TOEFL和GRE课程却发现大同小异;这时, 我又一次陷入了焦虑与迷茫。
幸运的是,我偶然间看到一位美国教授的科研与我做过的实验重合度较高,而且他们的方向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与他取得了联系,也幸运地获得了早早前往加州进行暑研的机会。
在这个暑假, 我努力学习实验操作与理论知识,为项目的进展作出了一点贡献,也成为了一篇文章的共同作者。这一经历极大地鼓舞了我,也为我之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关于托福的遗憾
根据学长学姐的建议,我在大二暑假开始时便进行了托福的一战,花了15天准备,考到了97分,但是其中的 speaking 部分只有17分,这17分的口语为我之后的申请埋下了深深的隐患。没有过多考虑,我直到大三暑假的暑研开始之前,都没有担心托福的问题。
但当我从UCLA归来,再二战三战依然没有达到100分时那种焦虑与无奈可想而知。这种标准化考试不仅要早准备,还要早点分手才好。
我申请季最大的硬伤,非托福莫属。
UCLA-CSST暑研
我发现, 在各种项目中UCLA举办的CSST项目是含金量与通过率俱佳的选择, 因此仓促地填了网申, 也幸运地获得了面试资格。面试中, 我的本研和上一段暑研经历给予了我巨大的优势, 也让我最终获得了暑研的名额。
之后在UCLA-CSST的暑研经历,让我改变了对太多事情的看法,也让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在全球众多优秀申请者中所处的位置。
这次难得的暑研机会来自于同学的一句鼓励,真的很感谢当时那位和我一起申请该项目的同学,没有他的鼓励,我本不打算将那份申请提交出去,因为往年该项目学校只去了2人甚至更少的学长学姐,试想如果能早早加入再来人,关于暑研的丰富有价值的信息也许能更加让你清楚适合自己的暑研项目。
但是多多尝试,你会遇到好事的。
在 UCLA,因为我的文书没有写好,且针对性不强,导致我申请的导师的研究方向其实并不是我的favorite,从这开始我才认识到文书的重要性。
同时也是在UCLA,我遇到了中国大陆最优秀学校的顶尖学生,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优秀者应该具备的品质:自信、勤奋、独立。尽管导师的选择不敬人意,但是UCLA的实验室师兄和导师依然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在那里,我开启了对我而言一个全新领域研究的技能树。同时,在那里的两个月,我考出了不错的GRE成绩。
同时, 我研究的项目让我逐渐认识到计算机视觉的迷人之处, 为我之后申请的方向定下了基调。大三的课程数目逐渐变少, 我也有时间进行科研与英语考试的准备, 但迷茫仍不期而至。
作为申请最为关键的一个暑假, 大三结束的暑研需要我们拿出十二分的精力去寻找与争取。而我之前的背景并不突出, 早期发出的几封联系邮件也无人问津。这时在 UCLA 认识的来自浙大的一位同学为我推荐了再来人, 加入再来人之后,他们为我提供了许多信息, 尤其是选导师套磁,选校与文书写作的详细介绍, 令我获益匪浅。
这段经历不仅使我具备了更坚实的背景, 也让我对计算机视觉这一领域的兴趣大大加深。因此, 我在大四上便确定了计算机视觉的申请方向, 主申的也是CS Computer Vision的博士与硕士项目。
腾讯实习与申请季
怀着对未来可能性探索的倔强,UCLA暑研归来后我便马不停蹄的申请进入了腾讯 AI Lab 的实习。我想知道工业界的研究与学术界的区别所在,也想让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是否热衷于学术研究。这段实习可以说穿插了我的整个申请季节,难忘而与众不同。
即便最后答案是先走业界道路,我也相信我自己选择了最合适自己的道路。探索总会付出代价,但是不探索也许代价更大。
申请季中,再来人为我匹配的学术导师是一位研究型的硕士,知道我在业界与学界的权衡与摇摆,给了我非常多有价值的关于选导师与选学校的建议, 让我的申请季节从容而有节奏。
最后:感谢
同样也是在UCLA,我认识到了再来人,这样一个专业的留学机构,一开始我也对他们的导师制服务有很多的疑惑,而我也是犹豫了很久才和再来人签约,接着他们为我匹配了一位来自CMU-机器学习硕士的学术导师和一位来自英国大学的native speaker,作为文笔导师。
本打算DIY申请的我如获至宝,再来人导师全程给我的指导让我扫清了申请过程中的所有疑惑。从一开始对选校完全不了解,到最后对每个学校的强项几乎了然于心,再来人的导师授人以渔,让我获益匪浅。
无论是文书写作还是润色,再来人的导师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保质保量,让我即使在Deadline之前的一个月赶工,也能按时提交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