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申请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大三暑假之前在清华的经历, 二是大三暑假的暑研及开学后的申请工作。对我来说大三的暑研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由于我申请的是博士项目,科研经历比较重要,而且刚刚提到 的“转折点”也是科研方面的,所以我重点谈一下我在这个方面的个人经历, 然后再简略说一下关于GT、GPA方面的准备。
科研经历与申请方向的确定
我在大一时基本就考虑要出国读博士,大二时正式确定走这一条道路,所以我在大二上学期就加入了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当时我选择了我们系的智能交通实验室做项目,前前后后也积累了几段科研经历。
不过我对以后出国申请方向的选择还比较迷茫,因为在国外并没有专门的“智能”交通方向,只有交通方向,而这一方向比较偏土木系的研究内容,与我们实验室偏信息技术的研究不太一样,也不是我的兴趣所在。
与我们实验室有关的还有优化方向,因为听学长说我们实验室本身就是搞优化出身,后来想着结合某一领域做一些落地的应用研究,就选择了交通领域,形成了目前的智能交通方向。
优化方向确实是我的兴趣所在,但是由于和交通结合,我们实验室并不是专门搞优化的,所以我担心申请这一方向的话,之前的科研经历发挥的作用会比较小。直到大三上学期,我还没有想好交通和优化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
戏剧性的转折就在大三的暑假到来了,我很幸运地入选了 UGVR 项目,得以赴斯坦福大学电子系暑研,开始了一段与智能交通完全无关的新的方向的研究。当时的我还不会想到这段暑研将会对后面的申请产生多么重要的影响。
暑假里的研究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阶段是一个保底的项目,第二阶段才是主要的科研——一个机器学习优化方面的理论问题。戏剧性的事情就在这里,本来是和智能交通完全无关的实验室,但是分配给我的项目却和优化有关。
这样,我之前的科研和暑研就在“优化”这个方向上产生了交集,而且分别侧重于应用和理论两个方面,从而直接帮助我确定了要申请优化这一方向。整个暑研过程可以说给了我全新的体验:从科研环境到日常生活,都和清华很不一样。
暑研结束时,我的进展并不是很好,因此回到清华之后接着和老师、学长联系又做了一段时间,比较幸运的是在 11 月份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赶上了申请。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我的这一段科研对我的申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后来我收到的面试几乎全都是在聊暑研的项目。
暑研结束回到清华之后,我咨询了同在清华实验室的学长,确定了要申EE专业,随后就是在客户经理和学术导师的帮助下撰写、修改各种材料了。
由于我的科研经历在优化这个方面有机结合了起来,所以我撰写申请材料时并没有感到特别的困难,感觉就是一个把之前的经历串起来讲故事的过程。
关于 GT 和 GPA
GPA 方面,我的成绩从大一开始就不是很差,一直认真学习各门课程保持得不错;GRE主要就是背单词;
就是托福的准备比较坎坷:第一次考试口语成绩很差,第二次考试已经安排在大三暑研之后 了,幸好暑研对于口语的提升作用比较大,暑研回来后的考试中口语就提升了。
总结
我的申请过程除了科研经历的一次大的转折,其他部分都比较平常,总体来讲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在大四上的网申过程中,客户经理和导师们从不同方面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我记得填网申系统时遇到了很多不会填的地方,客户经理每次都能非常及时地回复。导师给我的最大帮助:一是一些琐碎问题的咨询;二是文书的修改,PS改得非常细致,改出了很多细小的语法错误或者表达不得体的地方,感觉很负责。
现在回想起来,整个申请过程还是非常繁杂的,我最大的感受——也可以说一点建议——就是一个“早”字:各项工作都应该尽早准备,无论是GT 考试,还是科研,前期的拖延只会导致后面越来越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