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出国都是从小事开始的,没有人一觉睡醒突然决定出国。
我发现中美越来越多的差异和不同,所以16年夏天去了芝加哥大学,18年夏天又去了UCLA之后,终于意识到中美的差异在哪里,于是决定出国念书。
也是在18年夏天暑研的时候,实验室的朋友向我推荐了再来人,那时正苦于申请流程、文书等琐碎的工作,于是开始了一段和再来人的缘分。
考虑出国的话一开始还是应该先考虑选校的事情。
这件事情宜早不宜晚,甚至大二大三就可以开始做起来,未必要等到大四申请季在做。考虑一个学校,我认为名次,尤其是对研究生而言,学校的综合排名不用特别看重。
对我而言第一考虑因素是区位,湾区好过农村。另一方面安全也要考虑,城市里的安全系数一般不如偏远地区。
因而综合这两条考虑选校时我多选择在大城市的卫星城或不处于市中心的学校(诸如西北、UCI、UCLA、UCD、UPenn等)。
标化一度是我的心头痛。因为不喜欢机器考试,一开始考的是雅思,GRE和TOEFL都考了三次。
然而我发现半工半读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我当时在实习), 一定要全面投入。也正是因为这样,我第一次考的TOEFL是最好的104分,那一个暑假我都在折腾TOEFL,之后却再也没有超越过。
GRE则更惨一点,因为我始终没能抽出一段完整的时间去复习。我觉得我最终申请的不是很好,也和我的标化有关。
文书与套磁
文书也曾让我很头痛,还好有再来人的学术导师帮我细致的梳理了个人经历,告诉我文书的整体思路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样我们前后交流了两次以后,我对文书的写作思路才行云流水。后来又经过了几轮修改,曾经认为文书就是CV扩写版的我发现,事实根本不是这样。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文书,不要想当然啊!
套磁是申请季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环节。在套磁之前首先要了解的是对方学校是committee制还是导师制。
如果是committee制,即使是导师对你很满意,也很难保证录取(在这一点上我就做的不是很成功,一开始套磁了一个UCI的教授)。
另一方面,套磁之前应该对教授的研究有基本的了解,对这个领域的了解应该更多一些。不是很建议去套磁自己之前并不了解的领域,否则面试的时候很难打开话题。
这就和找工作还是讲究专业对口一样。
硕士or博士?
申请季另一个决定是到底读硕士还是读博士?
对于计算机而言两者都是可行的选择,读硕士则快速进入工作岗位,却有相当高的沉没成本;读博士虽然未来有更高的上限,但是读博的几年注定是孤寂而清贫的。
这一点我一直在纠结,尤其是当我拿到UPenn的ms offer和UCDavis 的PhD offer之后。
然而我最终的决定还是读博士,因为未来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是相当大的,但对于博士则言这样的顾虑就较小,有了一技之长在哪里都能生存。
总之,我的申请季在再来人的帮助下很成功,也很开心。各种事情加在一起虽然忙得焦头烂额,但也成为人生一段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