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出国
虽然记不清具体的时间点,但我出国留学的意向很早就确立了。对于有志于从事文社科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国外的学术训练相对更规范也更自由,不会受到太多腐臭的东西的干扰。
并且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从小受到西方文化输出的影响比较大,而且个人适应能力也很强,不太喜欢总在熟悉的环境里呆着。不论从职业规范还是个人性格的角度来看,选择出国几乎没什么悬念。
决定转行:从经济学到社会学
尽管意向坚定,但在专业选择上也经历了在学界/业界、各种学科之间的剧烈摇摆。可能由于本科学校课程设置的缘故,我的本科专业学得特别痛苦。
在自习室坐得太久的人很渴望跟外界世界发生联系。大三冬天我在在图书馆痛苦万分地学习着定价策略如何能帮公司多卖出两件产品的时候,正好刷到布洛维在港大的演讲稿,里面提到他自己从数学转到社会学的经历。
看到他不搞数学去非洲的厂子里做工人去了,我因为一些肤浅的共鸣受了点精神上的感召,就毅然拍案决定转行了。
真正做出转专业决定的时候已经是大三寒假了,那个时候我的标化全部没有考,社会学的背景是零,甚至连通识类的课都没有上过。
我把很难的专业课换到大四下上(尽管导致了毕业前的痛不欲生),然后选了一堆社会学的课,同时开始跟着社会学的同学一起做项目。
在准备时间如此仓促的情况下双线作战,后来在申请时也能凑齐推荐信和几篇会议论文,憋出了writing sample,已经算是个小奇迹了。
社会学文书准备
尽管比起经济学繁重的规训,社会学更有反叛和质疑精神,但是它的筛选和甄别系统其实还是比较刻板的,这带来的好处就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因为是学术项目,录取委员会认真参考的资料很多(CV,PS,writing sample,推荐信等等),标化真的只是一个过了就行的东西,不要在这件事上过分焦虑。但是有一个观察是一般被录取的GRE AW的分数都奇高(5或以上),所以GRE写作还是应该尽量刷高。
对于非母语者或者偏向定量研究的同学来说,4.5可能是一个比较保险的分数,再低就可能变成一个过于扎眼的短板了。另外不论是申请还是做研究,主要任务都不是让你表达你的精神诉求,更重要的还是要体现你的专业能力。
我自己的文书批判的内容写得太多,再来人的导师就提醒我说去掉那些意识形态性过重的东西,我觉得是很有用的建议。另外再来人很好的时间管理系统可以帮助大家更从容地走完整个申请流程。
意料之中的结果
我的申请结果在意料之中是比较一般的。尽管壮着胆子硕博混申,博士方面最好战绩是上了人家的waiting list(最后也被拒了),硕士的跳板项目几乎都被录取了(Uchicago,UCLA,Umich,NYU等等),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临时起意”的申请者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果,既不算太惨也没啥神奇的。
但是需要指出的比较残酷的一点是,文社科申请中资源的作用可能要稍大于能力。所以就算失败也不要过于怀疑自己,继续提升能力的同时要有意识地靠近更好的资源。
因为我也还在探索的路上,能分享的内容有限,跳板跳得好坏也还尚无定论。最后想说的是,文社科的博士申请真的很难,作为完全国内背景的申请人,大家从小到大受到的文科训练就是非常初始而且贫乏的,再加上语言和文化语境上都存在明显的劣势。
但是大家不要灰心,争取能最大程度放大自己的比较优势。决定走学术道路的人一生可能要接受大大小小成百上千次的rejection,这只是未来的一个小小预演,如果你连这个也接受不了,最好尽快考虑转行。
现在回看那时候的决定都感觉有点荒唐,但是我这样一个经常做出出格决定的人,居然每次也都能化险为夷,所以没啥可怕的,决定了就去做就完事了。
祝福大家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接近自己想要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