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不甘,最终选择Gap Year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当我收到CMU的拒信—也是最后一所学校的拒信后,正式宣告了申请季的结束。手里仅握着来自波士顿大学(BU)的金数录取,对我来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经历,以及它所带来的难以平复、极其不甘的心情。
可能当绝大多数同学认为Gap一年面临着申请难度加大的风险和时间的浪费而犹豫不决的时候,我非常确定地知道我需要给自己多一年的时间,我也坚信自己在做着正确的决定。时至今日,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如此确信Gap一年的申请结果会比上一年好?其实找到原因并不难。
申请结束后,我先对自己的申请历程作了一次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三维条件(GPA、TOEFL、GMAT)、软性背景(实习经历的含金量)、申请文书的质量(简历和文书中内容的展现方式,推荐人的选择)、以及提交申请的时间,和学校的录取偏好等其他细节。对于每一项申请要素,我又对比了自己和录取学生的差距,评估自己在一年时间的提升可能性。
最后我很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申请材料中存在的种种弱点:平庸的G/T成绩,Big Name但却不相关的实习经历,过于拥挤的简历排版,PS中辣眼睛的语言表达,Reputation高得飞起但却不了解我的推荐人,以及谜一样地总是在最后一轮才提交申请。
最终发现真相的自己长抒了一口气,得到一个有意义的结论:如果我是招生官,我也不会录取自己。于是对于最终是否选择Gap只剩下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能否在一年的时间里全方面提升以上所有弱点,就像需要将一把民用步枪改装成AK一样。
所以,对于同样有Gap想法但是又不确定的同学,可以试着向上面的思考过程一样,全方位地回顾一下自己的申请过程和材料,也许会帮助你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作出选择。当然,我最终相信了自己可以做到并选择再战一年。
清楚地把握方向,才能不负一年光阴
在决定Gap后,我开始了一年的时间规划,主要是确定前半年G/T考试的复习时间、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并重点把握实习申请,以及规划后半年出成绩后文书的写作时间和申请项目的投递轮次。对于TOEFL、GMAT考试,我从来不是英语大牛,因此对于考试经验就不献丑分享了。结果是,两门考试我又各考了一次,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里需要提一点,作为MFE的申请者,如果还有一点理智的话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考GRE。但是因为在大三之前一直在备战GMAT,对于GMAT的题型和经验都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我又作出了“我的决定2”,继续将GMAT考到更高分。
当然这对于MFE申请很吃亏,因为不仅能申请的项目少了一半,同时还有一部分项目是偏好GRE的。我也很清楚如果选择考GRE的风险,如果不能在短时间2-3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内考到高分,那意味着时间的白费,更重要的,是耽误在实习中积累相关经验的时间。所以建议大家要尽早确定自己的申请方向,金工选择考GRE,no brainer。
在这一年中,我最大的重心还是放在了实习上。高质量的实习可以弥补申请材料其他部分的缺陷,比如低GPA。同时,从长远来看,相关实习经历对于找工作是最关键的一环,没有之一。我很幸运,这一年找到了一家外资对冲基金和国内Tier1的投行,各做了半年quant heavy的实习,对自己的申请来说是决定性的帮助。这里有个问题,即毕业后没有学生身份如何实习。其实国内的公司对于劳动法这一块的要求不是很严,外资企业会有比较严格的背调。当然不是说内资企业不要求实习生保有毕业生身份,而是自己可以寻求其他方法解决。
文书需要走心,而不是机械翻译
简历和文书都是申请材料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从格式到内容上都值得反复雕琢。其中对于文书,个人最大的体会就是要想好一个story line,然后向招生官娓娓道来。
最失败的一个例子便是去年选择了某知名“留学咨询”机构,文书的构造是基本的模版加简历内容的重复性描述,最令人发指的,是文书中出现大量的用词、拼写和语法错误,以及明显的copy推荐信并写错我的名字,让我一度恍惚怀疑自己的英语水平。而我自己因为繁忙和懒惰,只把翻译改成了正确的表达,结果的惨烈不言而喻。
今年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了解到再来人,也最终选择了再来人。其中有两点非常吸引我。一是外籍导师资源丰富,导师背景能十分恰当地对接申请人的申请专业方向;二是匹配的导师对于简历和文书的修改分工明确,并且导师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背景,帮助申请人合理地搭建文书思路。这两点在文书写作过程中都十分有效,既能让文书的内容契合自己的经历,又能在导师的帮助下改善行文逻辑和语言表达。
因此,今年的文书从质量上与去年相比有了质的变化,也让我在心理上有了更多信心。
漫长的等待和录取后的选择
提交申请后的日子对大多数申请人来说都是难熬的,但是等来录取的那一刻却是幸福的。Gap一年后的申请对我来说仍然是一波三折,因为只有GMAT成绩,所以在申请项目的选择上十分有限,任何一所学校的拒绝都是成本很高的。
仍然记得今年年初经历了来自Duke、MIT、甚至是BU的三连拒。后面在班主任老师的鼓励下,我还选择申请了一些BA的项目,但最终自己还是坚定了金工的方向,补申了CMU的金工(很奇葩的补申,可能是不相信命吧,最终被拒)。
到后来,不知道是不是去三亚玩的时候拜了南海观音的原因,我转运了,开始陆续收到录取,包括Georgia Tech,以及梦寐以求的Columbia。其实一直很喜欢Georgia Tech的项目,课程非常体系化,国际学生的就业率无可挑剔。但最终我还是拜倒在了华尔街的吸引力和自己的贪婪心下,选择了哥大金融数学。
一些作为“过来人”的感悟
在最后,我想把自己一路走来的体会做个总结,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到大家。
一是需要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觉得个人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尽量在兴趣的基础上选择未来的行业和申请方向。虽然很可能将来从事的并不是当前计划的,但是需要迈出第一步。
二是需要清晰地认识自己。通过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估和审视来发现缺点,然后再努力将自己的行动转化成能力的提升。比如合理复习考取高分,努力准备面试争取实习机会等等。
三是客观看待结果,保持自信。很多学校在录取偏好上就决定了你是否被录取,比如对清北等名校学生的特殊喜爱,对非目标院校的学生有高GPA要求等。所以最终被拒并非是对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否定,而是在某些方面没有满足预期和标准罢了。
四是实习经历看重质量而非数量。实习的目的是培养能力来更好地为全职做准备,一份优质的实习不仅增加学校录取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能在找工作时提高通过面试的几率。
一句话,找工作时通过实习经历能看出你的工作能力,也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否被录用。所以建议大家把握好每一次实习机会,多学到技能才是最有效的,不要为了实习而实习,导致自己的简历看起来很水。
希望这些最真实的感悟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愿明天的自己都能感谢今天努力付出的自己,祝大家申请季顺利、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