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同学们谈到Gap year,起初往往带有些许的抗拒,其实冷静下来平和的审视Gap year, 它其实是一段很好的自我探索的时光,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清明,和家人的沟通更加彻底,合理运用,它也可以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自我提升的契机。
朱光潜先生在《谈修养》中写道“‘有志者事竟成’的‘志’,须包含三种意义在内:第一要起念头,其次要认清目的和达到目的之方法,第三是抱必达目的之决心。”
Gap year究竟能否打破原本的迷茫,塑造一个更完满的自己还是消磨在每一个庸庸碌碌的清晨和每一次逃避现实中,关键也在于这个“志”。
不魔鬼化Gap year带来的落差感和浪费时间成本的惶恐,更无需浪漫化Gap year可以带来的“无形的价值“。当你站在Gap year的入口时,下面几个问题是可以供我们来思考的:
01
Gap的目标是什么?
对我个人而言,暑研和大四上学期在康奈尔大学进行的一段相对独立的科研带给了我对自己以及对自身与计划从事的学科间匹配度新的思考。
最终,我做出了进行转专业的选择。在和再来人CD老师以及自己的学长学姐探讨后,我明确了自己在Gap year的目标:清晰反省后定位自己+接受新挑战+完成一个实践+乐观平和的心态=能力与心智上新的突破。
迷途知返固然值得称赞,但之前缺少对自己彻底地剖析而一味的“随大流”,造成不得不通过gap year来进行转向确是本应提早避免的。
所以这里也建议大家及早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兴趣进行评估,对“Why PhD”这个问题进行深刻思考。而低年级并且以留学读PhD为目标的同学,尽早开始承担独立的科研课题能够让自己更加理智的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条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多的准备和主动思考才能造就更理智的选择。
02
寻找自己实现所立目标的方法
没有具体行之有效计划的目标只是空谈。对于我而言,在决定要gap之后,我便着手发邮件联系自己心仪的项目组以学习生物统计所需技能,进行科研背景的提升。之后我在接下来的学期选修了一些数院以及计算机学院的相关课程进行了生物统计项目前期课程的补足,也希望为申请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标化成绩方面,标化成绩必然是越早考出来越好,大三考出的托福成绩够用,我便没有再进一步刷分。但一直不理想的GRE成绩却成为了我gap year的心病。在满满的课表中复习GRE,给新的申请季徒添了许多本不应该存在的烦恼。
Gap year的工作学习密度确实巨大,为了科研项目的推进短时间内掌握从未涉及的编程语言,顶住压力在上学期修习多门硬核课程,咬紧牙关对GRE进行刷分。众多压力下的乐观心态固然令人欣慰,但如今回溯那段经历,如果及早认识到GRE复习针对性及时性反省总结和强化性训练的缺失,目的性不强的机械刷题给自己带来的副作用,很多问题是可以提前避免的。
03
是否做好了Gap year的心理建设
Gap year 确实容易带来落差感,前途未卜的焦虑以及失去同侨坐标系下的孤军奋战带来的迷茫。
而面对这些焦虑和迷茫最好的方法便是直面它,看着身边同龄人拿着优秀的offer而感到焦虑,那便理性的反观自己是不是也有日新月异的成果呢,上一门课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又获得了那些新的技能呢?
缺少同龄人和自己并肩接受挑战的迷茫,那便正视自己大一大二时在被动竞争掩盖下的惰性,然后在克服它的过程中收获主动式探索的快乐。
感到孤独时,与其陷入自卑自艾的坐地为牢中,不如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偷得达摩克利斯之剑下的浮生半日闲。
在Gap year我便选择了每周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去校内的咖啡馆打打工,听听萍水相逢之人的故事,和朋友们敞开心扉谈天说地,确是疏解压力很棒的途径。
偏要勉强
“范遥眉头一皱,说道‘郡主,世上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既然如此,也是勉强不来了。’赵敏道:‘我偏要勉强。’“
如果让我对自己这一段Gap year的经历进行描述,我愿意用“不负少年游“来总结。感谢这段经历带给我知识上的充盈,以及让我学会了更加的感恩。感恩身边的朋友,家人以及导师的支持,感恩再来人提供的专业的选校和项目建议和信息参考,感恩CD老师专业的指导以及一直以来的耐心,优容和暖心的宽慰。
前路漫漫不可知,但此时此刻,我也想感恩当初那个“偏要勉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