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再来人
说来巧合,最早认识再来人和我决定出国申请econ phd竟是同一天。在这之前虽然有过申请的想法,但对整体的流程、关键的步骤和如何实施却毫无头绪。经过学姐的介绍让我结识了再来人,同时开启了申请的新大门——开始触摸到申请的未来。从那天起开始新的规划,在再来人和学姐的帮助下开始联系导师、寻找助研、准备GRE,慢慢踏上了申请之路。
申请的故事真正开始于大四上学期的10.1日。在此之前的准备也必不可少,标准化考试、拿的出手的研究经历、几个潜在的推荐人,但这些准备都是有章可循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准备,读PhD是一个长达五到六年的commitment,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生的职业选择,申请季的煎熬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因此,务必get yourself prepared mentally!
回到那个十一假期,整整七天我一个人在宿舍足不出户,再来人的班主任Elena姐姐在申请路上一直陪伴在我左右,当时Elena给我的大量的资料,让自己回顾了大学的全部生活和经历,写出了自己PS的初稿,同时完成了一篇writing sample(数据处理和回归结果在之前已经基本成型了),连我自己都惊叹于那几天的效率,这也使得我后面的申请轻松了不少。
有了PS,CV和writing sample的雏形,我开始了选校。回想起来,当时再来人的团队结合我的自身情况给制定了一系列的选校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人面临最大的问题是难以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总是担心失学,又不知道如何取舍,所以5-20名的学校申请得太多,而top 5的学校没敢全部申请,人的欲望果然是很难满足的,所以拿到结果后看来还是有一点点小遗憾。
也不是说申了会有多大可能被录,但至少看到拒信会比较死心吧。所以在选校的时候不要太一意孤行,多听听别人的意见。面临申请这样的大事,我们总是不免(在某种程度上)或者妄自菲薄,或者狂妄自大,第三方客观的建议在这个时候会很有用。
再来人为我匹配的school mentor LR毫无疑问是尊大神,他来自MIT Economics PhD,和我的申请方向完全匹配。我在和mentor交流的时候,经常说“担心自己一个offer都没有”,每次mentor都很耐心地鼓励安慰我,还给我推荐了一两个保底校。自己心里没底的时候,过来人的鼓励就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我和mentor的交流模式差不多就是这样,因为前期准备比较充分,我很多事情都差不多有了个决定,比如选哪几个老师给我选推荐信等,但是我一定会先问问mentor的意见,得到她肯定的答复之后就会觉得更加踏实、更加笃定。
因此,申请更多的困难是在心理上的,所以我特别感谢再来人的团队们在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这大概也是这么多学长学姐认同再来人导师制的原因吧。
申请过程
谈及申请过程中的杂事,开成绩单、寄送GT成绩、逐个填写网申,这些都需要我们足够细致和耐心。很多要求藏在官网隐秘的角落里,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格式要求,因此格外费时费力。
我差不多花了一周的时间,填完了所有学校的网申,最终提交前又全部检查一遍。如果申请的项目很多,留出足够的时间耐心完成这些琐事也是非常必要的。宽裕的时间至少可以减少犯错的可能。
不过班主任Elena姐姐也会在每一个小节点上提醒我该怎么做,因此整个过程下来也可以说是有条不紊。因为我同时还在做着两份助研,还要兼顾课程,不免有忙不过来的感觉。
那段时间,我就在电脑桌面的便签上写了长长一串to do list,争取第一时间做完把这行删掉。看着to do list越来越短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交完全部的网申,考完期末考试,接下来的寒假除了吃喝玩乐就开始了等offer的慢慢长路。从一月底二月初grad cafe就陆续有人报offer了,那段紧张焦虑忐忑不安的日子是每个申请者都将经历的,也是无可避免的,只能说尽量放平心态吧。
回顾整段经历,最让我感动的是周围所有人的帮助和鼓励。
再来人班主任和mentor也一直在我身边,为我出谋划策、加油打气。有时候半夜梦见老师不给我写推荐信了,醒来第一时间有室友的宽慰;和其他申请的同学半夜在宿舍走廊聊天到凌晨三点;教学楼里见到的同学朋友第一句话总是“你申请的怎么样了”,最后一句话总是“肯定没问题的”。只有一面之缘的老师在DDL前最后两天打电话问我要不要他的推荐信,连夜写完并且按时提交了;本院的老师鼓励我说“自助者人助,不用太纠结”。
直到现在,老师们还在帮助我争取waitlist转正,帮我争取full-funding。直系学长学姐们一直陪我聊天,给我介绍他们所在的项目,提供他们所知的信息。我一直是一个特别害怕打扰别人,不敢接受别人帮助的人,因而这段时间内心的感动也就格外多,也特别衷心地希望自己能在未来帮助到别人。这段经历也表明,我们遇到的大多数师长同学都很愿意帮助一个有志于加入他们的晚辈,因此勇敢地和他们交流。
把我收到的这句话送给大家:自助者人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