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出国是为见识最前沿的科研
我决定朝着出国留学的目标做出努力其实是从大二开始的,那时候由于一直以来的传统,我们学院绝大部分同学都处在保研名额的激烈竞争中,学院各种各样的竞赛鼓励加分政策更是让这种氛围更加紧张,大家都卯足了劲儿参加各式竞赛。在和一些小伙伴参加一些竞赛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后,我却发现我并不喜欢这种感觉,我总觉得我是在重复之前的人已经做出来的东西,我喜欢富含创新性的事物,大二上期经过层层选拔,我进入了学院的一个创新班级,在一个科研实践项目中,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做研究的乐趣,特别是完成创造性工作的感觉。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科研,在一堆一堆相关论文中,我发现国外的论文发表年限总是要先于国内论文两三年,从那时起,我就决定我以后要去国外见识见识更加前沿的研究。大二暑假我加入了学院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室,指导老师对我也非常好,我直接加入了一个真真切切的科研项目,读论文、写代码、做实验、写论文,参加这个项目的几个月时间里每一天都感觉有新东西出现,即便大三的专业课程负担非常繁重,我也感觉不到劳累,一心想的就是如何解决新问题、学习新知识、发现新漏洞。
当这个项目对应的论文投稿后,我就坚定了以后出国攻读PhD的决心,再到后来的实习,美国的暑研,我为着这个决心努力地准备着。
英语——最容易忽视的地方
通过一些与过往学长的交流中,我知道对于PhD的申请,GT成绩并不是很重要,但从我这一路过来的经历来看,英语成绩晚出就像是慢性小病,平时不疼,但疼起来却是真要命。
我大二暑假的时候没怎么准备,去考了一次雅思,那次成绩是7,没怎么准备能拿到这个成绩其实还算不错,然后后面因为课程繁重再加上科研上的压力(寒假期间都在服务器上跑实验),确实没有时间准备GRE,本来想在暑研期间,在美国考GRE以及刷分雅思,但可能自己时间调整得不好,为了赶时间将暑研的paper投出去,也没考GRE,就是背了两遍单词。
九月底回国后开始集中刷题GRE,十月份去考了第一次,只有318,后面压力太大甚至想放弃美国去新加坡,好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十一月中旬又考了一次,322+3.5,勉强过了PhD
320的线。再来说说托福,我是十月份临时决定从雅思转考托福的,那是因为有一些美国学校不接受雅思成绩,我看了看托福的单词,觉得和雅思区别不是很大,就大胆地在十月中旬考了一次托福,对于首战托福过百我本来是很有信心的,但我高估了自己从雅思口语到托福口语变化的应变能力,那次口语才18,痛定思痛后,又准备了两个星期后,第二次托福终于过百,GT成绩终于不会很拖后腿了,现在反过头来看,给我面试的教授们都没有提到过英语,所以GT成绩在PhD的招生中确实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但在这,我还是建议学弟学妹们早点将英语成绩考出来,毕竟offer中基本都会要求P和D承担一部分授课工作,如果英语无法达到基本要求是无法胜任的。特别是GRE,它的成绩有效期可达五年,完全可以在不是很忙的大一考出来,而且我也建议先考GRE,再考托福,因为GRE真的比托福难得多,先苦后甜更好一些。真的不要像我一样拖,我当时考托福和GRE的前一天晚上基本上是睡不着觉的,说实话,我高考都没有这么紧张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要特别感谢再来人,我的客户经理一直给我鼓励,一直给我相信,一直给我支持,他一直为我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贴切针对的建议,他给我分享了很多他在美国的小故事,虽然他没有明说,但我知道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我舒缓压力,我真的非常感谢他,感谢再来人。
关于套磁的一点经验
我的暑研机会是套磁得到的,之前UCLA的CSST项目我通过了前几轮简历筛选,但我发现UCLA没有我特别感兴趣的教授时,我并未认真准备面试。后面暑研套磁中也拿到了好几个计算机安全、数据挖掘挺有名的组的机会,再到后面的申请,有一个mobile computing领域最有名的组的offer也是我靠套磁联系上并最终拿到的。
在暑研和申请的套磁中,基本的我不再赘述,从我的经历出发,我觉得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1)
一定要注意礼貌,我看过一些学弟学妹们套磁邮件的前几版,有些句子用词有点‘自私’,我的意思是要把自己放在低姿态去跟教授交流,很多人会说,在美国很推崇平等,但是我依然觉得你以一种低姿态、崇敬的态度发邮件、回邮件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邮件首尾一定要有感谢;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完后,一定要问问教授怎么看,切忌直接问教授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我觉得最好的形式就是你提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以及迷惑的地方,然后请求教授能否给些建议;约时间时,首先说自己哪些时间有空,然后问教授觉得哪个时间好;教授的邮件未回复超过十小时以上,一定要在回信中对晚回复表示歉意;发邮件、回邮件一定要考虑时差,尽量及时回复邮件;不要让你跟教授的邮件来往停在你这里,也就是说教授的邮件一定要回,即便是一句简单的谢谢您的邮件;要舍得在回复邮件上花时间,多逐句判断会不会有歧义,会不会语气太强。
(2)
不要模板式的邮件群发,要利用好分段,比如自我情况介绍单独为一段,这样每封套磁邮件都可以照搬,而对某个组的研究方向感兴趣这样的段落一定要每个教授针对地写,千万不要照搬;要把自己最亮眼的地方放在开头,比如排名、GPA、论文、研究经历,不要觉得突兀,这是一个教授决定是否继续读你邮件的关键;对那些特别感兴趣的组,一定要找两篇paper来读读,在邮件中先简述一下paper干了啥,你觉得最大的contribution在哪,你的问题(要那种含金量高些的问题),你觉得这些paper未来会给学术界带来什么,教授可以从这些东西看出你的research
vision。
我认为比较好的邮件内容分段构成为:
①我是谁,我来自哪,我最大的亮点;
②我的研究兴趣,承接上对方教授的研究兴趣,这个承接从大到小,最后归结到自己特别对教授所在某个领域的某个特定的研究方向;
③自己已有的研究经历,介绍一些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做出的贡献、学到的技能以及最后项目的成果;
④自己还有什么优势,比如自费暑研、经常参加组会(懂得实验室的生活,能够快速融入对方实验室)等。
我很感谢一直以来有着做选择的机会
我从初中开始就认识到,人生有着做选择的权利是最自己最大的肯定,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想做,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我体会过这种感觉,我就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为自己争取到最多的选择权。出国读博是我做出的不亚于高考志愿的又一关键选择,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就像当初高考志愿填报时给我无限制的自由选择权一样支持我出国念书,我也要感谢大学四年以来带我太多帮助的各位老师、同学、朋友,没有你们的支持和照顾,我不会有去做出选择的勇气和决心,我是一个纠结于做选择,但选择一旦做出就会坚定走下去的人,我希望未来我也能一直保持这样。争取选择、纠结选择、坚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