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的吉祥物是"加州金熊"。记得大二的寒假项目我在伯克利做了短暂停留,当时躺在草坪上晒着太阳,心里就默默地想,有一天能到这里读书就太好了。”
- “Go Bears!” -
直到前几天收到伯克利的offer,两年前的念想突然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心里只有感激——不管是再来人导师跨越大洋、跨越时区地帮我头脑风暴、修改文书,还是Coordinator(再来人申请总监) Christy比我自己还上心地反复叮嘱,都让我离我的梦校更近一步。
我很希望能将这份幸运传给大家,正如“再来人”的理念一样,分享一些可能有益的经验。
法学LLM的申请主要材料包括:
1. 学业成绩单;
2. 英语成绩证明;
3. PS;
4. 推荐信。
前两项属于硬件基础,比较“玄学”的是后两者。因此我主要想从这PS、推荐信以及和学校的沟通三方面进行分析。
- 01 -
PS——写好一篇议论文
很多人喜欢将PS总结为“写好一个故事”,我更倾向于总结为一篇“议论文”。当然议论文的论据可以是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但是核心是这样的故事为“议论文”的论述主旨服务。
起初刚开始尝试写PS的时候,我也是盲目地堆砌我简历上那些看似和我的申请目标有些关联的经历,让他们看起来似乎有关联。用比喻来描述的话,大体的结构就是:
1. 我在事件A中看到了挖掘机,我在事件B中摸到了挖掘机,事件B增强了我对挖掘机的好奇, 我因为这种好奇去开了一下挖掘机;
2. 我发现我开挖掘机的技术不行;
3. 挖掘机技术哪家强?
4. 我要去蓝翔读书;
5. 所以我郑重地申请贵校,蓝翔。
但是通过与再来人导师的讨论,我意识到我作为一名小本,其实很难说我已有的经历是多么地连贯,因为毕竟我还没有正式地踏入职场,固定化我的主要业务。(当然个别目标意识特别强的童鞋除外,例如大一开始就明确要为改变中国人权状况奋斗终生并已经为之持续努力)对于和我情况类似的童鞋,我觉得可能更关键地是建立这样的逻辑:
1. 通过PS让招生官看到你对于某个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2. 你对于希望如何改进/解决该问题有哪些具体可行的想法;
3. 论证你所申请的特定学校的特定项目能为你实现上述想法提供哪些支持。
对于 1 和 2 的填充,可能来自于你之前的某个科研项目、某一段实习经历,甚至于某次特别的经历。这样的故事具有双向的积极意义:第一,因为你对问题有区别于其他申请人的理解,因此可以佐证你在PS中所描述的故事的真实性;第二,因为你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因此可以更有力地论证你的论点。
而对于3 ,再来人其实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因为再来人有专门的检索学校信息的表格要求学生填充,因此在填充的过程中也能帮助我们自己更好地了解一个学校。
名校都是有脾气的,因此申请多个学校并非简单地替换学校名称就可以“完事大吉”。对于每一个你想申请的学校都应当通过他们的官网等渠道进行主动的信息检索。
在写PS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逐渐让自己相信,这个学校拥有某项特质,我如果去了这个学校,它的确能帮助我实现我的某项目标,那么PS的论证已经基本成型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了解、对于学校的了解也才更为深入。如果流水账地说贵校多么有名,多么优秀,这既打动不了自己,更难打动对方。
关于这方面再来人的导师对我的帮助也很大,因为再来人分配的导师就是成功申请多所美国T6名校的学姐,她对于PS的理解让我颠覆了之前的“三观”。(笑)
- 02 -
推荐信——证明你是一个“真实”的人
拿到第一封录取信后,我参加了录取学校举办的见面会,在会上和招生官聊了很多,特别询问了他们对于推荐信的建议。
1. 第一个问题:是2封、3封还是4封?
美国LLM的申请大多数学校要求是至少2封,最多4封。招生官毫不犹豫地告诉我,2封。“我们只是想知道你是否真实。”他打趣地补充道,“我每年要阅读数千封的推荐信,当我看到某个申请者只提交2封的时候,我感到感恩。”
我想推荐信可能更重要地是起到佐证你提交材料所构建出的“人设”的真实性。当然在此基础上能有大牛的强推是更好的。大致划分等级的话,我觉得推荐信的加分效果可能是:对你很熟悉的大牛>对你很熟悉的普通老师>对你不熟悉的大牛>对你不熟悉的普通老师。
2. 第二个问题:字多字少?
从上边的级别分类可以看到,“熟悉”这个要素很重要。而其实说明“熟悉”的基础是,推荐信有实质的内容。因此我觉得即使没有大牛的推荐信也不要灰心,把“熟悉的大牛”作为申请的锦上添花就可以。
不要刻意强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因为刻意摆设的大牛推荐信可能使得推荐信和其他材料的内容明显失衡,反而降低可信度。相反,一封充满实质内容和细节的推荐信,可能更能加分。
因此,不要局限于“一封推荐信千万不要超过一页”的江湖传闻。写好推荐信的内容,“真实、有抓人的点”,可能更有价值。
- 03 -
联系学校——勇敢去argue
我和另一位同学收到伯克利的录取通知后,被告知正式offer两天后才能发放。但是我们急需这份offer走完学校的程序。
隔着15个小时的时差,我们只能从凌晨1点开始联系学校,一遍一遍地打电话,一遍一遍地发邮件。我们想了各种办法,尝试了各种途径,最后,很幸运,打完最后一个电话的2个小时后,我们接到了正式的offer。
在申请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这个时候勇敢地去联系学校说明情况,可能有时候是极为有效的解决方式。无疑这样的经历也是对自己的一次锻炼。
尽人事,看天命。这可能最好地概括了我申请季的兵荒马乱。“尽人事”,才可能最大可能地不后悔。谢谢给予我帮助的再来人团队,以及每一位老师、同学,谢谢你们。
以及,预祝学弟学妹们,未来offer满堂!
点击查看更多学员案例。